家長園地

家庭生活三語 愛在家內暖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們都希望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

「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父母關係與孩子身心健康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李慧芝

每當有孩子出世,都會為家庭帶來轉變。很多時候,父母因忙於照顧及管教子女,都會容易忽略自己婚姻生活的質素,久而久之,夫妻生活變得只剩下一堆責任和壓力。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朋友說,他每天下班回家,都是流水作業式地替子女檢查功課,督導孩子溫習,太太則照顧他們的飲食和作息,到了夫婦倆可以休息的時候,往往已是夜深,即使還有餘力和太太談上幾句,說的都只是子女的學業成績和表現。有時甚至連自己休息的時間尚且不夠,更莫說要關心和回應配偶的需要。

很多婚姻關係出現困難的夫婦,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關係出現問題,是由子女出世後開始。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不同,又或在培育子女的角色和責任上分配不均,而導致關係的衝突。然而,絕大多數的夫婦卻表示,他們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他們面對育兒及各種生活壓力時,往往因為感受不到配偶的重視、支持和接納,以致雙方都陷入孤單和無助的境況,漸漸地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和情感連結。

夫妻間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是很平常和自然的事。但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容易重複以無效和具破壞性的方法,處理彼此的分歧,令關係不知不覺地形成負向互動循環。例如妻子會在丈夫面前抱怨孩子不聽話,甚至埋怨丈夫沒有幫忙分擔家事和育兒的責任,太太表達不滿的目的是希望丈夫明白自己的憂慮和困擾,並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

然而,丈夫往往只能接收到太太的批評和指責,而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們或許會默不作聲,或是多番解釋和替自己辯護,期望得到太太的體諒和接納。丈夫愈解釋,太太就愈感到不被重視和明白,因而愈加指責。而太太愈指責,又會令丈夫愈感到無助,並愈加逃避和防衛。夫婦倆既是這負向互動循環中的一員,又是互動循環下的受害者。假如父母沒有及時正視和處理關係的僵局,不但會令問題持續和惡化,最終也可能會苦了孩子。

家庭和孩子的健康,建基於夫婦倆穩固的情感連結。因此,為了自己和孩子,不妨花多點時間孕育與伴侶間的愛情。只要父母婚姻美滿,孩子自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張作芳

早前聽過「再生勇士」楊小芳小姐的講座,她分享其經歷:在九歲時因意外失去了雙手,但她沒有因而自暴自棄,反而更積極裝備自己。憑著努力,她不但成為了亞運會的游泳選手,還「以足代手」,開始藝術創作,成功入讀香港藝術學院,成為了一位展能藝術家。在2011年,她獲選為「十大感動香港人物」,也在2013年成為「香港精神大使」。講座後,我詢問了幾位同學的看法,他們均表示倘若日後遇到困難也不再害怕,全因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決,並要傚法小芳姐姐一樣積極面對困難。

從小培養堅毅的精神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難免會遇到逆境,屆時我們該以甚麼心態及方法面對呢?現今家長們往往會花很多心思在小朋友的學業成績上,期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但是,在追求學問的同時,培養堅毅不拔的精神也是同等重要。可是,一些人在遇到困難時,卻選擇用不同方式逃避,更甚者還會看不開而了結自己寶貴的生命,殊屬可惜。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同學提升對抗逆境的能力,而這種堅毅的精神需要從小培養。

提升抗逆能力的三大要素

專家指出,提升抗逆能力有三大要素:「樂觀感」、「效能感」及「歸屬感」。「樂觀感」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對未來存有盼望,相信凡事總有方法解决,這是面對困難應存的態度。「效能感」包括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訂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代表了解決困難須具備的能力。「歸屬感」則是指身邊的人對當事人的關懷及支持。

對小朋友而言,家人及老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例如,在小朋友面對學業困難時,如他能感到父母及老師關懷及支持他,而不會因成績低落而對他有所鄙棄,或出言漫罵,或對他冷言冷語,而是會與他同行,一同尋求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好讓他感到家庭及學校是「遮風擋雨」的地方。簡單而言,「歸屬感」是建立「樂觀感」及「效能感」的基石,是為面對困難者提供的動力。

培養抗逆力 從小事開始

那麼,我們可如何在生活上培養小朋友的抗逆力呢?難道要等他遭遇挫折時才教導他嗎?事實上,我們可從一些小事入手。以跳繩為例,不會有小孩子天生便懂得跳繩的。這時,家長可從旁鼓勵,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學會的,此即上文提及的「樂觀感」。另外,家長可從旁協助,或示範跳繩的正確方法,讓他們感到父母陪伴着他,與他一同經歷困難,此即上文提過的「歸屬感」。待孩子初嚐過一、兩下成功的滋味後,可嘗試讓他們自己尋求如何協調肢體,掌握跳繩的方法,這便是上文所提及的「效能感」。

總括而言,我們可從小教導小朋友,當遇到困難時,應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也要為他們提供自我挑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身邊人的支持和關懷。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叻仔不難得,好媽實難求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筆者曾經聽過兩位媽媽的對話,不知讀者有沒有同感,其中一位說:「你運氣真好!生了個乖寶寶,我卻沒那樣幸運……」有些媽媽或會認為,孩子好與壞,絕大部分與先天有關。事實上,孩子的後天培養亦十分重要,媽媽是否能掌握管教技巧和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均能為孩子帶來很大影響。

當媽媽要指責或教導孩子時,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清楚問題背後的原因。自己會否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又或能否找到其他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並非將所有問題歸因於「好命」與「不好命」上。常言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很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其實要令一般子女成材並不困難,特別現今社會提倡多元化發展,孩子能夠發揮的空間無疑也較大。過往社會崇尚醫生、律師等「尊貴」職業,但隨著社會轉型,社會同樣對於在設計和藝術等範疇中有出色表現的人予以欣賞。最重要的是,作為媽媽的有否把握機會,細心發掘孩子的優點。

但是,好的子女也需要好的父母去培育。雖然現今是男女平等的年代,但媽媽在親子的地位上仍是非常重要。若媽媽希望自己懂得教好孩子,就必須多花一些時間參加有關的親子課程,聽取不同專家的意見,如教育心理學家、社工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學習分析孩子的情況,並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方法及幫助。另外,家長也可參加一些家長互助小組,或把握機會與其他家長保持聯絡,互相交流和觀摩,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及方法,對媽媽如何教導子女將有莫大的幫助。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媽媽自己先要以身作則,努力做好自己應當做的事,積極學習管教孩子的技巧。請緊記:孩子到來不是要向你「報仇」,而是來向你「報恩」。在學習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媽媽能夠學到,可能比教導孩子的還要多。因為在教育孩子的知識及學問的同時,自己於知識上也有得益。另外,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對於媽媽來說,也是耐性及內涵的考驗,增加人生的歷練及對生命的體會。

於文章的開首的點題是「好孩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最後筆者亦以一句話作總結:「好的媽媽也不是天生的」。

洗澡時間長,濕疹手尾長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最近,有家長把女兒患有濕疹的病況上傳至社交網站,相中看到小女孩的手腳紅腫,而且皮膚糜爛,的確我見猶憐。於是,全城的家長也正紛紛分享對付濕疹的秘方,因為不少人也是濕疹的受害者,每逢轉季也會叫苦連天。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當個人體質較弱及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風濕熱邪浸淫肌膚,結果會形成濕疹或令濕疹問題更嚴重。濕疹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令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要對付濕疹,要從這 3 個小習慣做起:

縮短洗澡時間
當濕疹發作時,患者常會禁不住抓癢。手是我們最容易接觸細菌 ,而且有最多微生物的地方,所以要戒掉經常摸面的壊習慣,以免加重皮膚發炎的機會。同時,患者也不應經常用酒精成分高的產品洗手,因為化學成分會刺激及削弱皮脂膜。除此之外,由於患者的皮膚感到痕癢,所以一般都喜歡洗手和洗澡,時間亦很長,誤以為能夠紓緩痕癢亦感覺上較潔淨。其實,過分清潔反而會破壞皮膚表面的皮脂膜及角質層,令皮膚的天然保護屏障受損,加劇濕疹問題。因此筆者建議患者縮短洗澡時間,最好不超過3分鐘。同時,患者亦應選用低敏性的護膚品和沐浴產品,減低對皮膚的刺激。如果患者的濕疹情況嚴重,筆者建議可只清洗腋下、下身及流汗多位置。

筆者在此介紹一款抗敏的配方給大家,材料有防風六錢、苦參六錢和生甘草三錢,用猛火煲 30 分鐘後,用來沖洗敏感患處,有很好的潤膚止癢功效。

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
患者的家居環境需時常清理,而且要勤加換洗床單和貼身衣物。另外,患者宜穿著寬鬆和純棉的衣服,應避免穿著毛料的緊身衣,衣服上更不要殘留洗滌劑等化學成分。至於生活作息方面,患者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和飲食要均衡,加上足夠運動,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減低誘發濕疹的機會。在運動後,應立即把汗抹乾,替換被汗浸濕的衣物,這樣可以令皮膚保持清潔乾爽。當然,最重要的是保持樂觀的心態,減輕壓力。

戒口有效防濕疹
濕疹的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有密切關係,所以戒口對皮膚敏感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皮膚病多由 「濕」、「熱」積聚化成「毒」而起,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濕疹的機會。

如何運用音樂學習語言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媽媽Miss Carley

為令小朋友學習語言,家長都會使用不同方法,有想過唱歌也是其中一個方法嗎?音樂是一種國際的語言,對小朋友來說是很有趣味性的,我們亦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利用音樂幫助小朋友學習語言。

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叫作歌詞填充法,對一些可能未懂得說話,或只會說一些單字的小朋友來說,家長可以嘗試利用這個方法。家長可以選擇一首小朋友比較熟識的歌,例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但這次就不唱這首歌出來,只用一個單音去唱整首歌,例如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 ma,然後突然之間停下來,等小朋友哼唱剩下來的那個音出來,可以鼓勵到小朋友讀那個單音出來。

第二個方法就們可以與小朋友唱一些稱為Action songs即是牽涉動作的歌曲。例如最為人熟悉的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 clap your hands。這可與小朋友一邊唱,一邊做不同的動作,從中小朋友可以學到不同動作和一些名詞和詞彙

原來音樂都可以加強小朋友的記憶,大家有沒有發覺有很多歌我們以前小時候或很多年前聽過,就算很多年沒有唱,其實還會記得這些歌詞。因此,我們跟小朋友可以簡單地唱ABC Song,可以教小朋友學簡單英文字母 ,又或者可以跟小朋友學數字,例如one little two little three little Indians。

如我們想小朋友學日子的英文名,這樣可以跟他們唱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and Sunday,這樣可把一些詞彙加入音樂裡,令小朋友更容易去記詞彙。

第四個方法就是可以嘗試把一些說話,好像唱歌般唱出來。我們可以同時找一些道具幫忙,例如簡單的鋼片,例如我們要說:「陳小明,食蘋果。」則可用一些唱歌的方法唱出來,加強小朋友溝通的動機和興趣。

快樂其實很簡單 享受親子時光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兒童遊戲治療師李慧芝

 

人人都希望得到快樂,父母當然不例外。很多時候,父母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當下的需要和快樂,希望能換取子女日後的「幸福生活」。

大部分父母都明白,孩子將來的「幸福」當然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然而很多家長都會認為,今天的不努力,必然會導致明日的失敗。加上社會氛圍都鼓吹「有做好過無做,做多好過做少」,甚至認為不做就是懶惰和被動等,結果令所有父母和兒童愈做愈多,也漸漸迷失了方向。

在網絡討論區中,筆者經常看到一些父母一邊批評社會及教育制度過分催谷兒童,扼殺他們的成長空間;但另一邊又無奈地每天督促著子女做各種各樣的練習,其無助和無力感顯而易見。父母所面對的矛盾和兩難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些恐懼和焦慮,都會令父母容易錯過孩子給我們的啟示。

嬰兒呱呱落地,每天過著最簡單、直接和自然的生活。他們餓了便吃,吃飽便睡,睡醒就玩。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這個世界,以及接觸身邊的人。開心的時候開懷大笑,傷心時就放聲大哭。孩子告訴我們,其實人的需要很簡單,只要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就會過得快樂。只是成年人的世界愈來愈複雜,人的慾望也愈來愈多,為了滿足那些慾望,成年人就連自己的需要都忘記了,因此變得愈來愈不快樂。最諷刺的是,我們還自以為懂得「幸福生活」的竅門,教導孩子怎樣得到快樂。

現今的社會充斥著成年人的焦慮和不安,人們都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擔心安穩的生活受威脅。而作為父母的,就更憂慮孩子日後的生活。其實,孩子最懂得快樂的道理,因為他們本來就活得自然自在,只是不知從何時開始,父母希望孩子能盡早適應現實世界那被扭曲了的遊戲規則,不知不覺地被磨滅了他們本來的自然和童真。

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假如父母能靜心觀察他們的生活,保持耐心,放慢腳步,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個片刻,你或許會重新領悟到,快樂不在將來,而是在當下。

保護眼睛各種說法 到底哪樣才是真?

資料來源:眼科專科醫生陳卓琪

眼睛是我們的靈魂之窗,我們應當好好保護它們。對於保護眼睛,坊間有不少說法,有哪些是真的呢?

說法一 —— 看多些綠色景物可以預防近視?

要預防近視可以從環境因素著手,譬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可以採取20 20 20這個原則,即是每20分鐘的閱讀就休息20秒,休息時間可以閉上眼睛休息或看些20尺以外的事物,譬如是綠色樹木。所以坊間流傳看綠色景物可以讓眼睛休息,其實重點並不是綠色的景物,而是看遠處的景物。因為看遠處景物的時候,我們調節晶狀體的肌肉「睫狀肌」可以得到放鬆,那就可以減慢近視加深。

說法二 —— 多做眼睛按摩可以預防近視

 至於眼部按摩,暫時還沒有科學根據顯示有用。不過有個小小提示給予大家,外國已經有研究顯示,多些戶外活動可以減輕近視加深,所以家長可多些帶小朋友到郊外或公園玩耍。

說法三 —— 不定時戴眼鏡會加深近視

首先,近視是看近處清楚,看遠處則是模糊的。如果小朋友患上近視,當看遠處如上課時,就要配載眼鏡,這樣看影像會比較清晰,那就不會影響學習。若果小朋友近視度數比較淺,即100至200度左右,當他們看近的事物如做功課時,其實可以放下眼鏡。只要他們看近的事物時,是用適當的距離且清晰的話,不戴上眼鏡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就是,如果小朋友有弱視或斜視,就必須完全跟隨醫生指示,有需要的話可能要長時間戴眼鏡。若不是這樣,斜視和弱視的情況便有機會惡化。

照顧兩個小朋友時如何避免偏心?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饒方莉

家長有時面對兩個小朋友的時候,都會不知所措。例如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時,年紀小的弟妹就在哭。我們很多時只顧及弟妹,而忽略了哥哥姐姐,大的可能會說父母偏心只會關心弟妹。我們如何盡量平衡在兩個小朋友之間的照顧和使他們感覺到一樣的愛護?

以剛剛的例子,可能當哥哥姐姐過來找你的時侯,媽媽要跟他說:「現在我需要照顧弟弟或妹妹因為他可能身體不適或他正在哭。」這可以令哥哥姐姐知道原來媽媽需要照顧弟妹,「但是媽媽也很關心你的情況,不如稍後媽媽過了一些時間,我再過來找你看看你的需要或和你聊天。」

當然如果父母都在家時,便可以分工。爸爸陪伴年紀大的孩子,媽媽陪伴年紀小的孩子,但是香港人都比較繁忙,可能只有一位家長在家,也需要排一個優先次序。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大的孩子?甚麼時候照顧年紀小的孩子?

第二個情況是可以邀請哥哥或姐姐一起照顧弟妹,例如說:「不如你過來幫我,我們一起嘗試能否安撫弟妹的情緒。例如拍拍他、跟他唱歌或和他聊天。」如果大哥哥或姐姐做到時,媽媽可以給予肯定和鼓勵:「你真的做得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哥哥或姐姐,媽媽真的很開心有一個這樣得力的小幫手。」這使他感覺到他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做一個哥哥姐姐的角色去幫忙。

但是當我們安撫完弟妹的情緒後,我們也需要回到哥哥或姐姐身邊與他聊天,問他剛才為甚麼找我呢?他是想和我聊天還是想與我玩呢?

另外,最重要的是晚上睡覺的時間,因為這是最親密的親子時間。如果兩個的情緒也比較穩定,我們可以有一個三人一起的夜間睡前常規,例如是一起唱歌、聽故事、拍一下或掃背按摩等。媽媽可能在唱歌時能拍着兩個小朋友,我們可能左手右手各拍一個小朋友,並邀請哥哥或姐姐也一起參與拍拍的過程。可能他一隻手拍着媽媽,一隻手就拍着弟妹,這樣就好像有個三人一起分享的親密時刻,使睡覺也像與家長建立一種關係,而同時是三人一起的時刻。

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恆常和獨立的一對一的特別親子時間,例如是星期一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媽媽與年長的孩子,星期二晚上七時至八時就是爸爸與年幼的孩子。

如此類推把父母的角色調換,與不同的小朋友相處,一對一的,使他們在這個特別的親子時間,能感受到父母跟自己有一個親密相處的時光,使孩子選擇他喜歡玩的東西,然後家長就是跟從孩子建議,讓孩子作主導。

例如他想玩玩具就陪伴他,他想玩桌上遊戲就陪伴他,在當下就全心全意陪伴他,可以形容他當下的感受心情或是他正在做甚麼,令孩子感受到家長是很願意付出時間和很有愛地陪伴他,也規劃了弟妹和哥姐也有這種特別的親子時間,讓他們感覺到父母是平等地疼愛自己。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家長處理兩個小朋友的相處,使他們覺得可以平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

在家也可增強兒童四肢肌肉?

資料來源:註冊物理治療師許詠怡

 

小朋友學業繁重,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了,失去不少做運動的機會。但小朋友的四肢肌肉發展非常重要,其實在家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腰部和上肢的拉筋運動。

第一組是弓步轉體 (Lung and twist),這個動作有助鍛鍊核心肌肉和下肢肌肉。首先,雙腳打開至臀部闊度,雙手放於身體兩旁,踏出右腳使兩邊膝頭維持90度,打開雙手,手心向前,慢慢地向右轉,維持兩秒。然後回到原地雙手垂下,回復原狀,左右腳各做十次。

第二組是對角伸展 (Quadruped limb raises),這套動作有助我們強化背部和四肢肌肉,如果可以的話有瑜伽墊就不會壓到膝蓋。首先,四肢撐地,兩隻手打開至肩膀闊度再撐著地下,兩個膝蓋打開至臀部闊度再撐著地下。我們將右手舉高並伸直,再將左腳舉高向後伸直,形成一個水平線的狀態。同時收緊背部和腹部,維持兩秒,左右兩邊互相交替做十下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