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小朋友要吃營養補充劑嗎?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家長也會問我「我的小朋友需要吃補充劑嗎?例如魚油丸或DHA,這樣會對他好一點嗎?」我自己也有小朋友,我就沒有讓她們吃任何補充劑。但是有一些家長便說「其實吃了補充劑會否真的聰明一點?」

其實如果有均衡飲食,當然不需要任何補充劑。為甚麼呢?例如魚油丸吃太多,也會有過度薄血的作用,很容易便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我們說如吃了過量魚油丸的話,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可能要想辦法如何在食物之中,加一點到魚的成分,例如他不喜歡吃魚,我們可以把魚沾上粉漿烤熟,讓他覺得比較香脆和美味。又或在烹調意粉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如蜆等的甲殼類食物,這已足夠小朋友吸收。另外,海苔這些簡單的食物,也有成分讓他們更聰明。

至於,家長可能都覺得多吃鈣質的補充劑,小朋友會長得比較高。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如果吃過量鈣片,也會很容易令他腎結石。我們可讓小朋友喝牛奶、吃豆腐或喝豆漿,也能幫助他吸收鈣質,又不需要額外特別補充劑。

食藥未食先苦

撰文:張傑醫生

如果說孩子生病,令他很受苦的話,我想父母受的苦也不會少。原因是他們除了要帶孩子見醫生和請假照顧孩子之外,他們也要為孩子服藥而煩惱。所以,往往看完醫生回家後,真正的世界大戰才開始。其實,給孩子餵藥的方法是有序可循,父母可看看如何掌握。

首先,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藥物模式是藥水。藥水可分為液體和懸乳液兩種,前者是水劑,多含有少量酒精,而後者沒有酒精,但是有粒狀的懸浮物,喉嚨比較有感覺。兩者基本上效果一樣,各有各支持者,醫生一般都有儲備兩種類型的藥。

 

由於藥有藥味,所以孩子一定不喜歡。如果你打算把藥水加入有味道的飲料中掩蓋藥味,一般都會失敗告終,因為孩子很容易會發覺。再者,孩子有反胃的本能,所以當他們的喉嚨感到藥水的不適時,他們可能將藥物從胃中反吐出來。還有,基本上兒童的藥沒有甚麼空肚飽肚服之分。不過,有些藥物會與食物發生反應,例如抗生素中的四環素和金黴素會與牛奶起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至於丸劑或膠囊藥物,要待孩子年紀大一點時才可試。與藥水相比,兩者效果理論上一樣。不過,一般咳藥水中含較多不同功能的成分,令效果更佳。所以,成人也會考慮處方咳藥水。至於哪一個年齡才可以處方藥丸,就要視乎孩子接受的程度,因為有些大人也未必吞到藥丸。那麼,作為父母,如何令餵藥一事不再是苦差呢?

• 盡量不要勉強孩子吞藥

• 盡早請孩子參與食藥的過程,例如取藥、倒藥水和自己用匙餵食

• 如果服藥後半小時內大量嘔吐,可以補食一次

• 最好不要加進奶中,因為若奶食不完,藥物也不夠分量

• 鼓勵孩子嘗試吞服藥丸(年齡不限),可由細小的一顆開始

• 塞肛的藥的確有效代表某些口服藥。可是,對於不少已經懂事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也會令孩子聯想到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故可免則免

• 父母服藥的態度也要正面:生病要吃藥,吃藥也不是苦差

 

希望所有父母都不會為孩子食藥而困擾。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長大反而要餵食?家長可以如何拆解?

Source: Psychotherapist, Lee Wai Tong
The parents begin feeding the baby milk and gradually introduce paste from the time the baby is born. Then children can start to hold their own utensils and eat on their own, one bite at a time while watching them grow up. But when the children reach the age of 6 to 7, they will suddenly ask their parents to feed them. What is the reason for this? How can this be resolved?
Whenever children grow up, their parents are happy, especially when their children eat. In the past, they had to be fed by their parents, but later they learned to use utensils and eat by themselves, which was originally a very happy thing. However, many parents do not understand that when children can eat on their own, they begin to ask their parents to feed them. This is because the intimacy of parental feeding feels good and may make children want to be fed.

When children are young, it is fun for parents to feed them, but when children grow up, it is a headache for parents if they still want to be fed halfway through a meal. We don’t want to spoil the atmosphere of the meal because of the feeding problem, so we need to learn that when children ask to be fed in the middle of a meal,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following ways:

Parents can say to their children, “If you take two more bites of rice, mommy and daddy will start feeding.” The next time the same thing happens, say, “If you eat three more bites, mommy and daddy will start feeding,” gradually shorten the time of parental feeding, and gradually extend the time of children eating on their own. Later on, there is a chance to finally just feed him a bite to maintain the intimacy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ut also to make the eating atmosphere more interesting.


四大破壞親子關係的行為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不少家長經常會問「為甚麼小朋友這麼不聽話?」、「為甚麼他這麽討厭我?」或「現在愈來愈不理我了。」其實我們當父母的,有四種行為是會令小朋友慢慢地討厭了自己。平日接觸很多家長,他們很多時不自覺地說了一些說話,或者做了一些行為,令小朋友討厭自己,這都是父母沒有留意到的。

第一,是比較。我們經常很自然地對小朋友說「為甚麼你會這樣?」、「弟弟都沒有像你這樣,弟弟很整齊的」及「你看看旁邊的同學多聽父母話」等。當我們經常用「比較」的態度去表達自己時,小朋友一聽到媽媽的聲音,就會覺得很討厭。

第二,很多時候小朋友做錯事,家長都會忽略了其行為背後的動機。當發現小朋友做錯事,我們應先了解行為背後,小朋友想達到的目的,不排除他們是想做一些正確的事。可能是想倒杯水給父母或弟弟,又或他做功課做得不好,其實他已經盡了力,只是精神疲累。

當他做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讚賞其行為,「辛苦你了,我知道你很乖想倒水給父母,但是以後不要再倒瀉了」、「這樣很危險的」或「不要走這麽快。」我們讚賞了小朋友後,他便會明白自己是做對了事情,然後才會聽父母建議後再改善。

第三,家長要留意每日下班時,其實是否充滿了負能量,將情緒帶進家裡。當家長看到小朋友行為做得不合意時,可能我們會一連串地地將情緒發洩在小朋友身上。這對小朋友並不公平,可能他只是犯了很少很少的錯誤,卻遭到連串的責怪。

第四,家長要很小心,表達憤怒時會把一些不正確的信息錯誤地灌輸予小朋友。例如「你這樣做,不如不要當我的兒子」。當我們錯誤地用了這麽激動的詞彙,對小朋友的傷害其實是很大的。

 

家長絕對不可以在小朋友成長過程中犯上這四種行為,否則他們從小就會討厭父母。

 

在家也可增強兒童四肢肌肉?

資料來源:註冊物理治療師許詠怡

小朋友學業繁重,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了,失去不少做運動的機會。但小朋友的四肢肌肉發展非常重要,其實在家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腰部和上肢的拉筋運動。

第一組是弓步轉體 (Lung and twist),這個動作有助鍛鍊核心肌肉和下肢肌肉。首先,雙腳打開至臀部闊度,雙手放於身體兩旁,踏出右腳使兩邊膝頭維持90度,打開雙手,手心向前,慢慢地向右轉,維持兩秒。然後回到原地雙手垂下,回復原狀,左右腳各做十次。

第二組是對角伸展 (Quadruped limb raises),這套動作有助我們強化背部和四肢肌肉,如果可以的話有瑜伽墊就不會壓到膝蓋。首先,四肢撐地,兩隻手打開至肩膀闊度再撐著地下,兩個膝蓋打開至臀部闊度再撐著地下。我們將右手舉高並伸直,再將左腳舉高向後伸直,形成一個水平線的狀態。同時收緊背部和腹部,維持兩秒,左右兩邊互相交替做十下便可。

自小學習收納大法 執拾玩具無難度

到了小朋友再大一點,大概3至5歲時,他們已經可以有初步分類。知道玩具類型有不一樣。那時候的收納箱就不一定要這麼大了,我們可以換一個小一點的收納箱,依據不同類型的玩具稍為分類一下。我們把遊戲規則調高一點,可以在收納箱外面貼一些分類標籤,以圖案、顏色或字卡,方便小朋友辨認。例如車子,有車子的圖案或用字卡「Car」,讓小朋友慢慢去學習記得這種分類。

當小朋友升上小學,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會知道甚麼東西要收在哪裡,我們的收納盒就可以變得更小。然後可以收納很多小朋友的小東西,像小女生的飾品、小珠珠及Barbie娃娃的配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麼小的盒子來分類,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培養。小朋友會對於收拾東西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不會感到很反感,家長也會感到很輕鬆。

到了小朋友再大一點,大概3至5歲時,他們已經可以有初步分類。知道玩具類型有不一樣。那時候的收納箱就不一定要這麼大了,我們可以換一個小一點的收納箱,依據不同類型的玩具稍為分類一下。我們把遊戲規則調高一點,可以在收納箱外面貼一些分類標籤,以圖案、顏色或字卡,方便小朋友辨認。例如車子,有車子的圖案或用字卡「Car」,讓小朋友慢慢去學習記得這種分類。

當小朋友升上小學,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會知道甚麼東西要收在哪裡,我們的收納盒就可以變得更小。然後可以收納很多小朋友的小東西,像小女生的飾品、小珠珠及Barbie娃娃的配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麼小的盒子來分類,因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培養。小朋友會對於收拾東西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不會感到很反感,家長也會感到很輕鬆。

甚麼米適合小朋友食用?

資料來源: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現代社會大家都十分注重小朋友的營養,究竟吃甚麼飯才會讓小朋友有更多的營養,而小朋友又會肯吃呢?很多時候我們煮糙米飯或紅米飯給小朋友吃,他們都不是很喜歡吃。最主要原因是咀嚼時間較長又或者比較硬,咀嚼很長時間都吞不下去。

這些米飯可能連大人都會胃痛,小朋友的消化力未及大人這麼好,所以我們都會擔心可能有胃痛的情況。現在很多人都不吃白米,可以轉吃胚芽米、小米或燕麥飯,而在眾多種米之中,我最建議吃小米。

小米的價錢相對比較便宜,大約十多元一斤。如果是二十元之內一斤來說,是相對性既有營養又便宜的,一種又綿又滑,甚至可以煲粥。煲小米粥的一個很好的選擇,就算加了進去,你也不會覺得飯有不同質感,都是如白米一般的感覺。小朋友便不會覺得你加了一些奇怪東西進去,他自然就會吃,亦比較軟身,他又不會胃痛。

如果不吃這個都有其他選擇,例如胚芽米,但是要留意胚芽米其實是甚麼,它是糙米,再剝一層殼,就會少些纖維。但是它保留了胚芽最有營養的部分,維他命B雜亦多在這部分,所以營養很豐富,但是纖維就少於糙米。口感會比較滑,不會覺得很硬,但價錢就相對性比較貴,可能要一斤達到六至七十元。

另外有些中價的選擇就是藜麥。藜麥就有黑色、紅色和白色,如果小朋友對於顏色方面很緊張
會覺得為甚麼是這樣顏色而不喜歡吃,這樣就可以選擇白色的藜麥,都是擁有豐富營養。黑色的藜麥就會有較高的鐵質及花青素。

有些是十穀米之類的,我就不是太建議了。因為小朋友的胃部比較嬌嫩,而且十穀米可能要浸一晚後再煮才會變軟。他又會覺得十穀米有很多種類的米,未必會喜歡吃。當然有些小朋友好奇心較高,可能會喜歡。但是很多小朋友小時候都會慣性喜歡吃單一的食物,慢慢長大以後才會嘗試不同的食物,可以留待十歲、八歲時才給十穀米。但還是需要浸過後才跟其他米一起煲,如果不是的話這方面有營養,但會使胃部不舒服。

有些人會放紅豆,到底是怎樣放下去?我們要預先浸紅豆至軟身,甚至煲至軟身才跟飯一起煮,其實紅豆飯都是很有營養,例如日本人都喜歡吃紅豆飯。另外也有蕃薯飯、粟米飯及適合在秋天吃的栗子飯等。不同配搭令吃飯不只是吃白飯這麼悶,栗子高鈣和高鐵質,增強骨骼生長,亦可以幫助他們防止貧血,人也會精神一些不會那麼容易疲勞。


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莫宜端

 

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

9個月至1歲的寶寶,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例如說「爸」、「媽」或「波波」這樣。到1歲至2歲的寶寶,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例如「媽媽飲」及「吃包包」等組合便會出現。

到2至3歲的小朋友,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變成三詞語的組合,例如說「爸爸吃包」及「我要奶奶」等。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例如說「妹妹吃大蘋果」。

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也開始使用連接詞,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也用上更多連接詞,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

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但是經過實證研究,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

第一,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

第二,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

第三,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

第四,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

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

小朋友過分沉迷手機遊戲 家長要如何處理?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催眠治療師黃思明


電話發出光芒與聲音,總會吸引小朋友玩過不停。有些小朋友無論甚麼時候,不論是吃飯、搭車和上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可以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應是必然的,手機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沒有gameover,可以重新開始,有成功感,也可以遠離父母、學校的壓力和挫敗感,根本就是無敵。從生理學來說,玩電子遊戲是會令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給前額葉皮層令人興奮、刺激,並漸漸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夠控制,何況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造成現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惡夢。我看見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個無窮的鬥爭和挫敗。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單止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影響,更嚴重是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腦袋的發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機成癮也將會像酒和毒品一樣,被列為其中一種心理成癮病。

事實上我曾見過一個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戰遊戲「食雞」,他時時要在地上執起一些物資,但這些物資有時候會有陷阱會爆炸的。他入醫院的原因是甚麼?

是他不能用手拿著東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會很緊張。因為只要他用手指拿東西就會很害怕。所以你現在發現問題,便可以早些處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比孩子有更加多經驗、智慧及資源,你不可能會輸的,你唯一的弱點就是你太愛他。你會心軟,要知道給很容易要收卻很難,所以家長應該要先和小朋友協商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鐘,但要先完成家課。

 

至於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選擇適合的戰埸,不要在公眾場所,最合適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好像搶、拔電線這些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會傷感情。家長要先用溫柔肯定的語調,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還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經同意的後果,到最後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堅持堅定執行後果,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些就是較為負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離開手機的機會,例如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提供一個家庭環境,給小朋友有得選擇、有成功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後很多父母因為其他小朋友有手機,如果自己的沒有,擔心小朋友有比較

甚至會引起自卑,有些擔心小朋友會比其他人學得慢,將來可能會影響他的發展。因此我知道現實是不可能不給小朋友接觸手機的,所以我提議愈小愈應該避免使用手機,盡量拖遲他們進入這個世界。

同時家長也要把握機會小心處理,不可以掉以輕心。只要父母夠創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動和陪伴,夠堅持便可以改變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