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

脊椎問題勿忽視 在家如何作測試?

撰文:脊骨神經科醫生溫文灝

小朋友很容易坐姿出現問題,甚至出現脊柱側彎及寒背。家長要及早發現小朋友的問題,並作出糾正。但家長可以怎樣看出小朋友有脊柱側彎及寒背問題呢?

脊柱側彎方面,家長可以嘗試脊醫常用的亞當測試 Adam Test,請孩子雙手碰地向前彎腰,從背部看出脊骨兩邊肌肉有否高低的問題。如有,即是很有可能有脊柱側彎症。

而寒背方面,寒背意思是從側面看,頭部處於身體前方,好像伸長脖子般;甚至長期低頭,把兩邊肩膀向前彎。香港大部份小朋友只是功能上的病症,很多時只要提醒孩子挺直些,他便能夠坐直不再寒背。

要改善寒背,最重要把兩邊肩膀挺開,用腰的力量去挺胸,把下巴收回近頭部,這就是最正確的坐姿姿勢並改善寒背。

若然孩子遇到上述情況,需要找專業人士,例如脊醫、物理治療師,甚至是足科的醫生去檢測孩子情況。

脊椎問題原來跟足部有關?

有些小朋友是扁平足,導致足部有點内八字或者外八字,腳的形態會慢慢影響盤骨並形成一些高低情況。

如果孩子學習行路時,經常膝頭撞膝頭,甚至容易走幾步就會絆倒自己,這可能是出現内八字,甚至雙腳出現不平衡的情況。

為甚麼小朋友踏入Trouble 2開始變得易怒?

撰文: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好多家長都發現小朋友自2歲開始,會多了一點憤怒的感覺,也是一般所指的「Trouble 2」。其實憤怒這種情緒是當小朋友面對不如所願的情況,就會有的情緒。然而面對不如所願,除了憤怒之外,還要經歷失望的感覺。但許多家長都會忽略,只看見小朋友憤怒,而沒有理解背後有失望。

其實我們多把焦點放在失望感上,例如他得不到一件物件或買不到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會是「可惜這次沒有了」,我們抱抱他。其實他便會感受失望的感覺了,相對地憤怒的感覺便會被取代了。憤怒是否一定會打人呢?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有些家長說其實我沒有打他,為何他憤怒時會打人呢?其實是與力度很有關的。

 

例如當小朋友拿著一盒玩具說要買,而家長不想買時。千萬不要搶走說不買,而是對他說「是的,這次不能買」「你可以拿著看一下」「看完放下它」。當小朋友感受到憤怒的感覺,不是用力時,其實小朋友相對會消除了「打」的念頭。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2.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

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故意惹怒他」,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

3.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想法,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有理據的想法,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完美主義的小朋友

撰文: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埋怨自己的孩子,處事粗心大意,做功課亂七八糟。但假如孩子太細心認真,甚至是完美主義,也不一定是好事。

 

不少2 至 3 歲的小朋友,都愛玩車,特別是男孩子。可是,有些男孩子不喜歡把玩具車推來推去,只喜歡把很多玩具車排成一條直線,或把相同顏色和形狀的車子推在一起。他們不能忍受當中有一兩架車子排得不整齊,或者不能分類,硬是要一式一樣的工整完美。這類孩子多數思維慎密,但性格卻固執僵化,很可能是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 ASD)。

 

到了小學時,小朋友開始讀書寫字,一些很認真勤力的學生,看看他們的練習簿,會發覺他們的字體很娟秀,一筆一劃就像電腦打印般正規工整。但當仔細看他們寫字,會發現他們下筆力度很深,連筆墨都印在下一頁上;即使只要一隻字寫錯了,就全部擦掉,從頭再寫 ─ 這可能有一點「強迫型特性」(Obsessive trait)。當成長至青少年時,甚至會有重複洗手、長時間洗澡或不斷檢查物件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 OCD) 徵狀,嚴重的更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需要延醫診治。

完美主義的傾向通常都源於焦慮 (Anxiety),患者的思想往往傾向災難性,即使是一些中性事物,在焦慮的小朋友眼中往往都變得很嚴重。例如在功課中寫錯了一個字,小朋友就會想,這會不會被老師責罵,被扣分,然後成績變差呢?愈想愈壞,愈壞就愈想,最後唯有強迫自己做得完美一點,結果就活得很辛苦。

 

追求完美的小朋友,生活也過得特別累,長此下去,人也會變得不開心甚至抑鬱 (Depression)。所以,當看見小孩子變得愈來愈認真時,家長不要以為他們只是長大了、成熟了或生性了,而忽視當中的情緒病徵。

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

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分析和解難能力等,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

有家長會問,我以行動(例如擁抱、親吻孩子)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不已經足夠了嗎?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

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

事實上,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很多父母都擔心,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不要緊,玩別的便是了!」、「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安撫他們的情緒。

然而,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建立責任感。

雖然現時有很方便的電視新聞,好像不需要自己閱讀,聽電視新聞似乎更方便。但實際上閱讀報紙除了得知新聞時事,更能不斷鍛鍊處理文字的能力,而且閱讀報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報紙可說是社會大學的教科書,是每個人「做到老,學到老」的不二法則。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即使簡單一句「我想,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你一定很傷心、難過。」這對於孩子而言,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   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

雖然現時有很方便的電視新聞,好像不需要自己閱讀,聽電視新聞似乎更方便。但實際上閱讀報紙除了得知新聞時事,更能不斷鍛鍊處理文字的能力,而且閱讀報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報紙可說是社會大學的教科書,是每個人「做到老,學到老」的不二法則。

運動強化大腦機能 三招讓孩子愛上運動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筆者早前參與了台灣教師專業進修交流活動,見識到台灣的教育著重以運動培養孩子成長,讓我得到啟發,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其中一所作交流的學校稱得上是體育學院小學版「虎林小學」。一踏進學校,同學便以政府推廣的健身操歡迎我們。他們一起跟着拍子動動手腳,做出各式各樣的熱身動作,讓人感到他們就像老虎仔一樣的精神活潑,而我就如進入了充滿老虎仔的森林一般。

運動能強化孩子學習能力

虎林小學的劉校長説學校是政府重點學校,專注培養同學的體育發展,並相信透過運動能強化他們學習能力。他們以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John J. Ratey, MD 的硏究為基礎,提倡零時運動計劃。此計劃提倡學生於所有時間都在運動,即零時 (Anytime)。每當小休時,學生便會跑到操場做運動,他們會玩躲避球、攀鋼架或打羽毛球,所有學生都享受每個運動時刻。

運動的好處 強化大腦機能

眾所周知,運動有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在 Ratey 的研究中,他指出更多有關運動對大腦的好處。他形容大腦是訊息處理中心,透過不同的傳遞者(化學物質)於不同路徑傳達訊息。在運動時,大腦能有效地生產更多傳遞者和強化路徑,使訊息傳得更快更準。

將理論應用於學習上,學生以運動強化大腦機能,再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研究證實運動能提高學生專注力和記憶力,而這都是成功學習的必備條件。此外,運動能使大腦製造 Dopamine(令人有快樂感的化學物質),令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成績自然會更加優秀。

如何讓孩子愛上運動?

為了讓孩子享受運動的時間和好處,家長必需讓孩子愛上運動,以下有三項建議:

  1. 零時運動
    多讓孩子有運動的機會,如提供合宜的時間,工具和場地,同時家長要留意環境的安全。
  2. 健康運動
    多教導孩子因愛健康而做運動,多提及運動對健康的好處。
  3. 一起運動
    多與孩子一起運動,享受運動的時刻,享受親子的美好時光。

勿讓幼兒過分依賴使用電子學習 多元化學習更有助提升興趣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下,坊間有琳瑯滿目的教學動畫或網上兒童節目供家長選購,很多家長亦會下載不同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

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