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

孩子怎樣才算是有語言發展遲緩情況?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莫宜端

 

一般來說寶寶一出生開始便會發聲的,例如會用不同哭罵聲表達他們的訴求。到4至8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這些都是屬於語言準備期的一部分來。其實小朋友有一個言語發展的階梯,由他們剛剛學習單字,到慢慢開始有組織地說故事。

9個月至1歲的寶寶,一般他們會開始發出第一個有意思的單字,例如說「爸」、「媽」或「波波」這樣。到1歲至2歲的寶寶,他們理解和表達詞彙的數量會大大增加,多到他們將一個一個的單詞慢慢組合起來變為兩個字的詞,例如「媽媽飲」及「吃包包」等組合便會出現。

到2至3歲的小朋友,一般他們說的句子也會愈來愈多,可以表達不同的需要。例如他們喜歡在雙詞語之上再加上一個詞彙,變成三詞語的組合,例如說「爸爸吃包」及「我要奶奶」等。有些小朋友會開始使用形容詞,例如說「妹妹吃大蘋果」。

小朋友一般到3歲半後便會認識更多不同的句子,也開始使用連接詞,一直到5歲他們慢慢懂得將不同句子組合一起,也用上更多連接詞,開始有條理地敍述一件事,也就是所謂的說故事。

其實幼兒的語言發展每個人也略有不同,但是經過實證研究,我們也有些重要的參考指標,可以看看小朋友是否有可能有言語遲緩的情況。

第一,2歲時也沒有任何詞彙

第二,就是到3歲也沒有句子出現

第三,3歲之後說話模糊不清令人難以理解

第四,5歲後句子也是表達不清

如果孩子愈大愈不說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便要找專業人士評估以及早訓練。

分類
最新消息

2024年3至4月份溫馨提示

教養孩子出現分歧時 緊記「迴避不可恥且有用」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

 

在親子互動裡,父母的成長背景、教育程度或者原生家庭都有不同,所以基本上父母對某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是很正常的。

當真的有不同意見時,父母應找一個平靜的環境,互相傾談自己的角度,各自對問題的看法。無論在甚麼情況下,我們都不希望,父母在孩子面前直接爭吵。舉個例子爸爸可以對媽媽解釋:「我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或工作壓力大時,我都會用手機發洩及減壓,所以我會覺得小朋友玩手機是沒有問題的。」

而太太也可以對丈夫表示:「其實我希望你支持我,很希望你能夠諒解,其實我照顧小朋友也是很辛苦的。」大家可以在一個平靜及平等的環境下先商量。其實在親職的環境裡,父母的步伐必須一致的。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舉個例子爸媽就好像在跳舞,爸爸踏前,媽媽就要退後。爸爸舉高雙手,媽媽就要轉圈,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步伐。如果能夠配合得這麼順暢,不只跳舞的二人能樂在其中,甚至是旁邊的觀舞者也會陶醉在舞蹈中。但是如果大家各不相讓,一個人踏前,另一個人也要踏前,另一個人希望你能夠配合,而你卻只堅持自己的立場,怎樣都不配合,這場舞蹈就一點也不精彩。

在家庭的環境裡,小朋友往往就是最忠實與忠心的觀舞者,永遠站在大堂中央位置觀看爸媽怎樣去跳舞。所以如果父母跳得一團糟,這位觀舞者也會坐立不安,而整個氣氛也會緊張起來,問題也會更加多,在舞池的爸媽也會互相踐踏踐踏得更痛。

當真的出現水火不容的情況,父母各持己見,鬧得怒火中燒。我們會提議隨便一方離開現場,不是輸贏和面子的問題,而是讓大家透透氣,伸展一下。大家在家庭環境裡不是一種角力,因為受害者必定會是小朋友。所以在家庭環境裡如果父母是怒火中燒各不相讓時,其實有一方需要先退下來,調理一下怒火離開現場,這樣會比較好一點。

小朋友過分沉迷手機遊戲 家長要如何處理?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催眠治療師黃思明


電話發出光芒與聲音,總會吸引小朋友玩過不停。有些小朋友無論甚麼時候,不論是吃飯、搭車和上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可以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應是必然的,手機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沒有gameover,可以重新開始,有成功感,也可以遠離父母、學校的壓力和挫敗感,根本就是無敵。從生理學來說,玩電子遊戲是會令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給前額葉皮層令人興奮、刺激,並漸漸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夠控制,何況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造成現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惡夢。我看見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個無窮的鬥爭和挫敗。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單止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影響,更嚴重是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腦袋的發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機成癮也將會像酒和毒品一樣,被列為其中一種心理成癮病。

事實上我曾見過一個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戰遊戲「食雞」,他時時要在地上執起一些物資,但這些物資有時候會有陷阱會爆炸的。他入醫院的原因是甚麼?

是他不能用手拿著東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會很緊張。因為只要他用手指拿東西就會很害怕。所以你現在發現問題,便可以早些處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比孩子有更加多經驗、智慧及資源,你不可能會輸的,你唯一的弱點就是你太愛他。你會心軟,要知道給很容易要收卻很難,所以家長應該要先和小朋友協商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鐘,但要先完成家課。

 

至於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選擇適合的戰埸,不要在公眾場所,最合適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好像搶、拔電線這些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會傷感情。家長要先用溫柔肯定的語調,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還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經同意的後果,到最後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堅持堅定執行後果,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些就是較為負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離開手機的機會,例如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提供一個家庭環境,給小朋友有得選擇、有成功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後很多父母因為其他小朋友有手機,如果自己的沒有,擔心小朋友有比較

甚至會引起自卑,有些擔心小朋友會比其他人學得慢,將來可能會影響他的發展。因此我知道現實是不可能不給小朋友接觸手機的,所以我提議愈小愈應該避免使用手機,盡量拖遲他們進入這個世界。

同時家長也要把握機會小心處理,不可以掉以輕心。只要父母夠創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動和陪伴,夠堅持便可以改變小朋友。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恐嚇式教育有效果嗎?

Source: Parenting Education Specialist, Ken Sir

 

“If you don’t eat well, I won’t let you watch TV tonight.” In daily parenting, we often teach children in the form of threats, hoping that they will be obedient. But is this method effective? Will it backfire?

One time when I was taking a minibus, I saw a grandmother with two grandchildren getting on the minibus. As soon as they got on the bus, the two grandchildren immediately sat in the back seat, while the grandmother chose to sit in a single seat near the door. As soon as she sat down, she turned around and said to the two grandchildren, “I’m telling you to sit back next to me right now, or else I’ll leave you two here when we get off the bus.” As a result, one of the grandchildren shouted loudly from the back. What was he shouting? “You always say that; I don’t believe you.” This incident demonstrates that many parents are used to threatening their children during their childhood.

What are some examples of this? “If you don’t eat, I’ll turn off the TV,” or “If you don’t finish your homework quickly, there won’t be any ice cream for you tonight,” etc. In fact, these methods of parenting often make children treat things as unimportant. If parents frequently use these types of threats, their children will grow up and no longer take them seriously. Therefore, parents must remember that when we ask children to do something, it is best to directly tell them what we want them to do without adding too many elements of threats or coercion.

分類
家長園地

靜觀也有助穩定小朋友情緒?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坤璇博士(PsyD)

 

近來,不少人都學習靜觀管理情緒,清晰思維,但原來靜觀也能協助我們穩定小朋友的情緒。靜觀又名正念,是揉合了東方哲學和西方科學的一個概念。靜觀其實是指有意識不加批判地將我們的專注力放在此時此刻。我們知道這一刻那個焦點是放在哪裡,我們不會去思考那件事的對與錯,我們只是做觀察和描述。但我們可以如何藉著靜觀穩定小朋友的情緒呢?

最很重要的一環是先停下來,這是需要我們恆常地練習,而透過靜觀的練習,我們會知道用甚麼方法可以令自己或小朋友能很有效地停下來。因為很多時小朋友會聽到媽媽大叫,他就會停下來。但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或沒有人在他身邊提點他的時候,究竟他可以用甚麼方法停下來?這個就是靜觀時我們能練習到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第二步就是觀察,我們要用一個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呢?就是用一個不加批判的心態去觀察。當小朋友有情緒時,我們通常會看到他情緒爆發,然後我們有時候心中會有一些思想或批判性的說話會說出來。如果我們用一個不批判的心態去描述這一個想法,然後我們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感受,我們才可以透過小朋友的行為看到他的真正需要。

第三步就是用語言描述你當下的感覺或現在當下發生的事情,因為當你使用言語的時候,就會令你的情緒中心點平靜下來。

慢慢生氣。他們會踢對方,起初是輕力踢,後來就大力地踢回去。其實當你看到這種情形時,你會覺得很生氣。

首先不要喝止,因為當你喝止時就定性了某個人不對,你定性了之後其中一個會更加生氣,最惡劣就可能是兩個一起生氣,然後會說:「其實我們只是玩玩而已,你這麼認真幹甚麼呢?」所以自己先冷靜下來,再輕描淡寫地問他們:「現在發生甚麼事了?」他們有時可能回答你,這已經是不錯了。如果回答不到,他還在生氣時,你就幫他們分開,也未嘗不可的。

分類
最新消息

2024年1至2月份溫馨提示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會造成溺愛,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一般而言,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學家(公共衛生)(英國)吳珮瑜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

小朋友開始踏入反叛期,家長可以怎樣做?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創辦人、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慢慢長大,開始學會say no,變得好像事事與父母作對。這些都是跟小朋友的脾性氣質有關,面對堅持性高的小朋友,父母很容易會覺得小朋友不聽話和頑皮,但其實這只不過反映她一些性格特質。如果小朋友經常說:「No、No」父母需要花多點時間跟他要有多一點對談,大家互相談一下大家的需要是甚麼。

不要以為小朋友只有5歲,他就沒有能力跟你討論。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小朋友的說話都是單向的,即是我們覺得他只是小朋友甚麼時候吃飯?甚麼時候刷牙?甚麼時候洗臉?甚麼時候上床睡覺?我們都覺得是,我們告訴他們便可以了。但當小朋友拒絕合作,父母可以跟他商量一下大家的需要,例如他不喜歡跟隨你某種生活規律,或者不想跟隨某些活動程序,父母可以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是甚麼。當他有空間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他的感覺首先就是覺得父母是一種接納,而不是一種責罵或拒絕。

如果他聽到父母跟他說:「為甚麼你又不聽我說?為甚麼你又不跟著我去做?」他覺得這些是指責他,就會很容易產生一種對抗,並很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如果要避免這個惡性循環,父母應該要靜心聆聽子女說甚麼和想甚麼。父母可能會認為如果聽他的,他就一定只顧著玩,不會刷牙和睡覺。這其實未必的,堅持性高的小朋友其實只是想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想父母明白,不代表他們是不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的。

只要他和爸爸媽媽保持良好的關係,當他的需要能夠說給爸爸媽媽聽,而爸爸媽媽又肯聽,同時爸爸媽媽也反映一下自己在執行時,譬如說:「如果我做到的話,我也樂意配合你。如果我能夠配合到你的話,我也會很開心。但如果我做不到的時候,我也希望你幫我令我的工作早點做完,令我有休息時間。」

小朋友是很疼愛父母的,他們會因為這個良好的關係,願意配合爸爸媽媽的需要,以調整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完全不聽孩子說話,不理他們的想法,亦不考慮他們想要的東西,就會產生一種對抗的情況。家長叫女兒吃飯吃得乾淨點,但是她好像故意弄得亂七八糟,可能已經去到對抗的邊緣,千萬不要再走入對抗的循環裡。

其實媽媽在這個階段裡應該不要再過多批評女兒,甚至要欣賞,或者找出女兒可以做到的事情稱讚她,用多點時間聆聽她的需要,先令這種對抗性減低或消失,然後再進入與小朋友重新建立互信的關係。當大家之間有信任,我們再在每個生活小節上,大家都聆聽大家的需要。雙方在此看看在這些需要上可以用甚麼新的方法來互相滿足,減低對抗性,令小朋友慢慢學習除了考慮自己的需要外,亦要考慮爸爸媽媽的需要,而作出合適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