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

分類
家長園地

雙管齊下 孩子學得更快更好

撰文:教育專家羅煦鈞校長

我們都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學習的速度都會不同。但如果有方法可以令孩子學得更快、更好,一定是家長以至老師都樂於見到的。如何讓小朋友學得更快更好,亦正是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

其中一個影響孩子學習速度的關鍵,是他有多少的已有知識。已有知識即是孩子曾經學過,並且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除了是他從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得到的知識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學習如搭棚 逐步打好基礎
近代被受重視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 (Lev Vygotsky) 認為,學習的過程就像建構「鷹架」一樣,都是由低至高、由小至大,用一根一根的金屬棒逐步搭建而成的。所謂「鷹架」,相當於中國人所建搭的棚架。當然,搭棚用的卻是竹枝。

用搭棚來形容學習,可以為我們帶來好幾個啓示。首先,打好基礎是重要的;其次,學習要一步一步來,假如一味求快而忽視了某些環節,知識亦不會牢固。再者,只要按步就班地努力學習,一定會累積得愈來愈多的知識。還有,不同人可以搭出不同形狀的竹棚,而知識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

只要明白了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已有知識就像已經搭起來的竹棚,而新的知識就是在已經存在的竹棚上再加高和加大。已有知識愈多愈可靠,學習新事物就愈容易,不需要再顧東顧西,學習速度也就更快。

善用空餘時間 擴闊知識範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所用時間分別不會很大,所以善用空餘時間,對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便變得相對重要了。善用空餘時間並不等於多參加幾個訓練班或多做幾本補充,反而由於學校已經提供的全面而有系統的課程,空餘時間就更應該著重開拓更闊的知識範圍,讓「竹棚」的基礎變得更寬闊。

看圖書、參觀博物館和展覽會、到自然教育徑旅行等,都能讓孩子增廣見聞,擴闊知識範圍。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擁有多一點主導權,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讓小朋友有選擇的空間,亦可以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律和責任感,這對他的未來也是重要的。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小朋友旅行先至病點算好?

撰文:張傑醫生

每年年末也是快樂和痛苦的混合季節,痛苦可能是孩子要考試、在職父母忙著公司的年結。快樂的是有較長的假期,可以有時間去旅行休息。不過,不少父母其實心驚膽跳,原因是他們安排了與孩子出門,但是孩子如果這個時候才生病,該怎麼辦呢?

如果遇到的是意外或大病,旅行必然會取消的。最大問題的卻是孩子患上小病,但怕影響行程。首先,筆者建議要先「預防」。有些朋友會問,生病怎樣可預防呢?答案是可以的,只要嚴守出發前兩星期的時間。首先,筆者建議在出發前最少兩星期替孩子注射流感疫苗,因為疫苗需要半個月才可生效。在眾多發燒相關的疾病當中,只有流感是有疫苗可以注射的。

當父母達成共識時,我們就要開始真真正正地,挑選一間最適合小朋友的學校。有很多時候父母會選擇最好的學校給小朋友,因為那間是最好的,但其實最好未必是最適合。我們身為父母其實要找一間最適合小朋友的學校,舉一個例子如果小朋友很好動,家長很多時候會覺得我是要找一間比較傳統的,綁緊他,希望他坐定一點。如果他像「甩繩馬騮」是不行的。又或有些小朋友的英文不太好,我是否應該找一間英文小學給他讀呢?或是否應該找國際學校給他讀呢?

其實大家可以想想如果當那間學校由小一開始,他的學習能力根本未到達學校的主要要求,小朋友根本就不會想上學。如果一個小朋友不擅長英文,擅長中文,而他選了一間英文小學,小朋友根本聽不懂老師說甚麼,他對英文完全沒有興趣。即是我們叫那個小朋友根本不需要來上課,因為他不會學習到老師說的東西,英文一科可以拖垮整個學業及他整個學習興趣。

家長會問如何為之正確?我們用一個大塘小魚或小塘大魚來分析,如果我們讓一個小朋友讀一間學校,他在學習能力和成績方面都是在這間學校的中上等級。小朋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信心會提升,他不會被比下去。但如果讀一間我們認為很好的學校或是名校,但小朋友的能力根本讀不了,可能會墊底,就會變成大塘的小魚。小朋友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都會很不開心,可能被人看輕。

拒絕忙忙忙 每天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

家長先處理自己情緒 助子女表達內心

不論是在職家長或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忙於工作、做家務和照顧子女等等。孩子每天放學後亦忙於做功課、補習和溫習默書考試,玩樂時間也不多,便要上床睡覺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香港的家長和學生都很忙碌,但我們要學習在情緒或壓力爆發前『預先處理』,好好建立親子關係,家長每天設有親子時間好好與子女溝通,家長亦應照顧自己情緒,更有助子女表達內心。」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子女。黃醫生提出:「比起出現情緒問題才處理,『預先處理』更為重要。家長可與子女一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不少學生放學後仍要補習,又要溫習做功課,但適量的娛樂也是非常重要。如上述所言,每天親子溝通時間亦是必須的,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一起做運動,不但可以建立優質親子時間,更能改善情緒。」

黃醫生表示:「家長應檢討自己的管教期望,按著子女的能力調適管教方法,以免讓孩子感到壓力。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會長大,想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例如孩子不想上學或成績每況愈下,家長應了解背後會否是學習壓力過大,或孩子在學校面對了甚麼問題,與校方多溝通,嘗試為孩子的學習作出調整。」

事實上,子女的情緒亦會受到家長自身情緒所影響。黃醫生解釋:「孩子出現情緒問題,部分可能是家族史影響。但從不少個案可見,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其家長的情緒亦較差。家長要時刻留意自己的狀態,以免不適當地表達情緒,例如當家長不滿孩子的行為時,可能會情緒爆發破口大罵,這不但會影響親子關係,令孩子無所適從,往後害怕與父母溝通,更會影響家長自己的想法,負面定性孩子的行為是『唔聽話』、『扮嘢』及懶惰等。」

家長最常面對子女「叫極唔聽」,都會忍不住發怒。但黃醫生提醒:「在這些時候,家長不宜正面面對孩子,可找一個空間先冷靜自己,例如做一些慢呼吸練習,舒緩情緒。當家長冷靜過後,再面對孩子,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若家長無法控制情緒,反而會令事情更複雜,便很難再有機會與子女溝通。」

黃醫生建議:「每人性格都不同,處理壓力的方法亦不同。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建立處理壓力的方法,不論是做運動、畫畫或聽音樂,好好休息,放鬆一下。但當家長發現子女情緒問題已持續一段長時間,或已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萌生輕生念頭,家長應盡快帶子女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黃醫生最後寄語家長:「現時很多家長都要上班工作,家長可以考慮每天放下工作片刻,將時間留給孩子,好好建立親子關係,享受親子時間。家長從而亦能留意孩子心理及情緒的轉變,遇上問題亦能及早察覺,以免誘發抑鬱症或焦慮症等情緒問題。」

分類
最新消息

2025年3至4月份溫馨提示

做一個多表情、姿勢的父母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在 6 個多月大的時候牙牙學語,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單字,還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但他們在未學會說話前,其實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身邊的人溝通。事實上,幼兒是先學習以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接著學習口語溝通,最後便學習以文字溝通。因此,準確認知他人的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緒及社交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面部表情、動作和姿勢,往往都是最吸引孩子的。

孩子會對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作出觀察和反應。例如溫柔的表情可使他們放心與你溝通、微笑能加強孩子表達的信心、當父母點頭示意則表示接納。透過這些發展,使幼兒逐漸了解、學會和關心人的情感。而表達情緒的身體部位各有不同,可以把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語言表情三種。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有幾方面需要注意:

  1. 當孩子還未能清楚看到父母的表情,建議可多用行動替代說話來回應,例如抱緊他、親親他、撥動他的頭髮,或者輕輕撫摸他的臉蛋,這些都是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是語言溝通的重要方式。
  1.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2.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1. 營造清靜簡單的環境,有助孩子集中精神,當他們清楚看到你的表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面溝通。所以,當溝通時適宜關掉發聲的物品,包括電視機、平板電腦,或拿走他心愛的玩具。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願意給予無條件的愛和充足的溝通空間,讓孩子覺得被接受時,他們方能破繭而出。孩子都喜歡父母欣賞自己,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無論眼神還是說話,都可以多用。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甚麼飲品才是健康?

撰文:營養學家及運動教練楊曉澄

 

小朋友當然喜愛以冰凍的飲品解暑,但你們會否擔心飲品隱藏的糖分過多,從而影響健康呢?

 

留意包裝飲品營養標籤

當你選擇預先包裝的飲品,緊記留意一下它的營養標籤。首先,果汁味與果茶類等紙包裝飲品,熱量主要來自其糖分。要合乎低糖的標準,以每 100 毫升的飲品為例,少於 5 克糖分可以被界定為低糖的選擇。

 

天然果汁飲品一定好?

也許你認為天然果汁會比一般紙包裝飲品更好,但原來很多天然果汁飲品,是由濃縮果汁加入糖分混合而成,與鮮榨果汁是截然不同的產品。某些天然果汁會聲稱產品沒有額外添加糖分,令人錯覺沒有糖分在內,對身體更有益處,然而果汁本身所提供的糖分亦不少,所以千萬別以為果汁可代替水分。

究竟多少糖分攝取才算恰當?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將每天的糖分攝取量下調,成年人日服逾 6 茶匙即過量﹗以一杯 240 毫升的天然果汁作例子,內含的糖分原來已經有 20 克,即 5 茶匙的糖分。喝一杯已接近一天攝取糖分的上限。

 

如何才可以飲得健康?

鮮榨果汁可能是較好的選擇,但也要限制每天飲用的份量,需知道一杯鮮榨果汁動輒用上 3 至 4個水果,以 80 毫升代替 1 份水果計算,每天最多飲用 2/ 3杯果汁已經足夠,更理想的做法是將果肉一併「攪拌」,,膳食纖維就不會被隔開,既能促進腸道蠕動,亦可增加飽腹感。

 

每天應喝多少水分才足夠呢?

每天應喝多少水分才足夠呢? 除了清水、果汁、茶或咖啡,湯水亦可計算入內。
根據 Institute of Medicine 的建議,健康男士一天喝 3 公升(大概 12 杯水),
而健康女士一天喝 2.2 公升(大概 9 杯水)便算足夠。其實老生常談的一天 8 杯水,差距不大,但要提醒自己每天定時定量飲用,身體才可真正吸收到水分。

分類
最新消息

2025年1至2月份溫馨提示

小朋友好「論盡」,點算好?

家庭婚姻及藝術治療師高詠愛Wendy

家長不時都會提到,小朋友很多時會笨手笨腳,可能很容易跌倒或掉了東西。其實這個跟手眼協調有關,甚至跟我們的手指肌,怎樣訓練小朋友的手指肌亦有關係。現在很多玩具都可以從小朋友幾個月大的時候,訓練他們的手指肌。

很多家長都知道不少遊戲可以訓練手指肌,其實除了手指肌之餘,究竟怎樣訓練他們拿東西、捉緊一些東西或用手指拿東西?平衡力也很重要。

其實很多玩具都可以訓練平衡力,再加上手指肌都一樣可以訓練得到。例如形狀顏色層層疊遊戲,他們有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數目字在上面。如果小朋友摘骰子,摘了綠色和2,他就要找出綠色和2。然後再摘骰子是藍色和5,他就要找出藍色和5,繼續疊上去。這樣可以訓練小朋友怎樣疊才可以不掉下來呢?怎樣可以平衡呢?

另一款玩具是俄羅斯方塊積木,較層層疊複雜,小朋友或會更感興趣。小朋友可以移動積木底部,再疊上俄羅斯方塊積木。這款玩具會有一定難度,訓練到小朋友的手指、思考、手指肌及平衡力。

當然笨手笨腳和不小心都會跟他們的專注力有關,例如小朋友拿著一杯水時,但他的眼睛不是看著那杯水,而是在看著電視機或在聽周邊的大人說話。因此除了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以及平衡力之餘,亦要訓練他們的專注力。

親子共讀成為壓力?

親子閱讀資深工作者:菜姨姨

有沒有小朋友吵著要你說故事呢?而且要你說不停,你下班回家的時候,他拿著一大疊書,要你把書說完他才肯吃飯,或者要你說到兩個小時。這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在我的講座裡經常碰到,各位家長你們試想一下你和小朋友親子共讀,你最希望的是甚麼呢?

你一定是希望留著一個溫馨的回憶,因為他聽你講故事的時候,他特別乖,特別覺得有安全感。但是如果小朋友 反過來將聽故事變成你的壓力,他要你說很多的故事,甚至乎他不肯聽別人說,只想聽你說,好像一種獨佔你的私人時間,我想你要考慮一下怎樣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我建議大家在親子共讀的關係裡,用15至20分鐘和小朋友好好分享一個故事,就算半個小時也可以。但你每一天都需要花上兩個小時,把一整本書說給他聽,他還是覺得不足夠,還是要你一直說下去,好像支配著你。如果是這樣,這不是共讀的關係了,是一個家教的關係了。我們要以身作則,要告訴小朋友:「我要有作息時間,今天故事時間是15分鐘,媽媽給你說兩本書,說完之後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在你玩或吃飯的時候,才去討論剛剛說的那個故事有甚麼信息也可以。」

但是你成為了一個收音機,一直好像錄音機給他講故事,都不是我們做親子共讀想見到的。所以各位家長要記住小朋友要你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不要因此害怕和小朋友說故事。我們應控制自己的時間,大約半小時內輕輕鬆鬆說完一個故事,然後和他一起吃飯或者去玩,再去討論這個故事。我相信小朋友在一個有質素的共讀關係裡,會更加喜愛閱讀,更加覺得閱讀能帶給他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