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園地

幼稚園上/下午班,應該怎樣選擇?

資料來源: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家長即使未到十居其九,也有十居其七八也想孩子讀上午班。孩子和家長一起起床,一起出門上班上學,也可以午睡,學習比較好。基本上,大家對讀上午班的期待會高一點,但是會遇到甚麼問題呢?

但是幼兒,特別是K1或N1的小朋友的睡眠時間可能多一些。因此,早上起床時可能產生不少情緒問題。在這情況下,家長即使不情願,也應讓孩子讀下午班。不是因為你申請不到上午班的學位,而是刻意申請讀下午班,原因是甚麼呢?

原來夫婦二人很晚下班,可能7時後才回家,然後跟小朋友玩到12時。親子時間是很寶貴的,你覺得學習時間重要,還是親子時間重要?第二天早上可以睡到11時,其實跟午睡沒有分別。因為由晚上12時睡到早上10時,足足10個小時。換句話說,就算沒有午睡,也可以有足夠的睡眠質素,還有充足的親子時間。

如果申請入讀上午班,而孩子又不願起床,將來就要循序漸進地適應。可能由10時起床,慢慢到9時半、9時、8時半,還有叫他起床時是有數個技巧的。曾經有一個個案,叫他起床時不是叫醒他的腦袋,而是叫醒身體,包括按摩腳部、叫醒腳部、叫醒肚子、叫醒背部,然後叫醒手腳。再加上充足的光線,拉開窗簾,再開電視機,然後加上早餐的氣味,最後才叫醒他。如果有喜愛食物的氣味,香噴噴的話會更容易令孩子起床。

家長要有兩手準備,一方面不要必然覺得上午班才是好,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要讀上午班,起床的時間加多些循序漸進的步驟,以及多感官的刺激,令他最後才是以意志醒來。因為最擔心他的意志醒來,但身體未同步,就會非常辛苦了。

給膽小鬼孩子

Written by: Mr. Leung Wing Lok, the Octopus Parent

Earlier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I let my chil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My eldest son, Hei Gor, and his kindergarten classmates took part in an outdoor activity venue located in Tai Po called “Tree House,” which has grasslands, farmlands, fish ponds, and more, allowing them to get close to nature. The highlight of the activity was climbing up to the 5-meter-high treehouse. Hei Gor, known for his timidity, would get weak in the knees and sweaty hands even when standing by the glass railings in shopping malls. Standing at a height of 5 meters, he said, “Oh… I thought there would be stairs to go down from the treehouse…”

Hei Gor was afraid to descend from the treehouse and was ‘mocked’ by the coac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ach, parents helped their children put on climbing safety gear, ready to climb up to the treehouse. As the parents climbed following the coach’s instructions, the children felt reassured seeing their parents demonstrate and followed suit. After Hei Gor climbed up to the treehouse with step-by-step guidance from the coach, he began to regret it, not knowing how to get back to the ground. Having to hug the metal pole and ‘play firefighter’ to slide down (although he was suspended by a safety rope) was a huge challenge for him. No matter how I coaxed and instructed him, and regardless of how the parents and classmates on the ground cheered him on, Hei Gor just braced his feet against the tree trunk and refused to approach the metal pole.

The coach let the other children land first, one by one. Some were playing with smiles on their faces, some were crying out of fear, but all landed safely. Only Hei Gor was resolute in his refusal. The loving coach kept coaxing Hei Gor in his unique way, saying, “You are 100% emotional, be a little rational, and don’t be scared.” Hei Gor said, “No!” The coach suggested, “How about the parents below… (I thought he said: applaud to encourage him) How about raising money together to buy a refriger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for Hei Gor to spend the night in the tree house.” After hearing this, Hei Gor cried out even louder, “I don’t want to spend the night here.” I thought to myself, “Education is a sacred and solemn task.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teach, you’re in big trouble.”

Overcoming Fear, Parents Feel Relieved

The coach continued to Hei Gor, “You see, your aunt is heavier than you, and she landed safely. It’s okay.” Hei Gor laughed through his tears, “Dad is the fattest and heaviest!” At that moment, I wanted to jump down from the tree house. Despite several attempts, the coach talked about politics, Wong Tze Wah, the property market, and songs by Danny Chan, to which Hei Gor said, “I don’t know what brother is talking about.” When all the children had gone up and down once, and some had started their second round, Hei Gor and I were still enduring the high temperature for over half an hour, “watching”. In the end, I lied that his brother would slide down with him, and let him buckle the safety belt, Hei Gor held the iron pole and slowly descended. The process and landing naturally involved continuous crying, and the first thing he did when he landed was to hug his mother.

Hei Gor took a rest and suddenly said to me, “I was really scared.” I took him back under the tree and said, “You climbed up to the tree house all by yourself just now, which is very high, and you did a great job. Although it took some time to come down, you have succeeded no matter what, and there’s no need to be afraid anymore. Would you like to climb it again next time?” Hei Gor replied, “Yes, I want to!”

Hei Gor, you are timid, but your courage to overcome your fear of heights certainly makes your parents relieved. However, it is your overcoming of fear and expressing the hope to climb up again next time that makes me proud. (Although you might cry and make a fuss again next time).

孩子有吸吮手指的習慣該怎麼辦?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老師

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

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預防和糾正的方法

  1. 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 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 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 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 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 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 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

撰文:Pario Arts 李素貞主任

每個人均擁有創意和藝術潛能,假如得到適當培育的話,可提升個人的美善情操,讓生命更臻完美。在藝術氛圍的營造下,藉多樣化活動啟發個人的創造力、美感和多元能力,以促進全人發展。而「愛」是創造的原動力,在自由、民主、安全及和諧的環境和氣氛下,即「愛的表現」,亦是強調互相包容,悅納不同的意見,尊重別人和接納別人。那麼親子創意藝術創作如何可以表現「愛」呢?筆者在此和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

親子創意藝術創作的意義

  • 藝術教育由個人做起,家長嘗試接觸藝術創作,從而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
  • 藝術教育的第一課從「聆聽」和「接納」開始,家長學習接納孩子多元創意的表現方式
  • 透過親子共同參與和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家長能更貼近和了解孩子的心
  • 親子藝術創作有助孩子認識自己、釋放情緒與壓力
  • 融入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的氣氛,減輕親職壓力與焦慮,進而增進親子關係
  • 讓親子愛上創作,把藝術融入生活中,提升生活的素質

藝術培育錦囊

  • 培養一種做人的學問,提升一種分享的能力,即「同理心」。
  • 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 (Hoffman) 研究人類同理心 (empathy) 的發展指出,「同理心」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意,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
  • 「同理心」三步曲:(1)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 (2)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 (3)將了解和感受傳達給對方。
  • 「同理心」是與人相處的一項重要能力,具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律及責任感。
  • 兒童在 2 至 3 歲的階段,已能了解別人的感受。為使孩子有愛心、具備「同理心」的人、懂得愛與關懷別人,父母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長大與父母談心感尷尬 可以怎樣做?

隨著子女長大,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子女愈來愈抗拒與父母談心,孩子可能是覺得尷尬,也可能是自小家庭關係不太緊密。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自小與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十分重要,但若家長懷疑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除了留意子女行為有否變化外,亦可引導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如前文提及,家長與孩子應自小建立親子關係,每天放下工作,給予雙方親子交流的時間,一起進行有趣的親子活動。黃醫生指:「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助孩子向家長表達內心,即使隨著年紀長大,他們亦會較願意表達自己,並對家人有所信任。」

惟若孩子不願透露自己想法,家長又察覺孩子的行為變化時(可參考:https://www.parentsdaily.com.hk/expert/4073),黃醫生建議家長應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應耐心聆聽,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與子女建立每天親子聊天時間,讓子女有渠道在家表達自己。家長要謹記一旦子女提及相關情緒問題的症狀時,家長不應作出批判,也不要處處否定子女。」

黃醫生續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立場,家長亦然。曾經有家長告訴我,他的小朋友不願上學和做功課,每天要他上學,他的情緒便會失控。但當小朋友留在家打機又會很開心,令家長覺得小朋友只是懶惰和『扮嘢』。但家長應細心了解小朋友不願上學背後的原因,不應排除小朋友任何情緒問題,以免錯過處理情緒問題的重要時刻。」但若家長引導過後,孩子仍然對自己的狀況絕口不提,家長可與學校聯絡,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等。

黃醫生憶述其中一個中學生個案:「這位學生有天突然自己致電診所,詢問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家長陪同。後來,這位學生與朋友一同來就診,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與家人關係不好,朋友聽他分享後,便建議他尋求專業意見。在治療的過程中,我與他慢慢建立良好醫患關係,得到他的信任,並希望能重建他與家人的關係。」黃醫生慨嘆並不是每個個案都能得到家人支持,因此學校角色都非常重要,年青人一旦遇到情緒或壓力問題,若無法找家人傾訴,可以尋求信任的成人協助。

面對近日不斷的輕生悲劇,黃醫生寄語家長要明白要孩子全人發展,不單單只有學業成績,更包含精神健康等。黃醫生深明孩子的壓力大多來自學習及家人期望,「不論學生或家長,希望大家都能在壓力環境下好好裝備自己,所謂的裝備並非補習,而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在生活中取得平衡。家長及學校亦應教導學生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管教孩子的方法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老師

家長經常都想知道會否有一套有效的管教孩子方法?筆者結集自己的經驗,與各位父母分享實用的管教方法,希望能助父母管教不同性格的孩子。

一)轉移注意法

幼兒易受外來事物影響注意力。當他哭個不停或堅持要某種東西不願放手時,與其互相爭執,不如試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聽聽,是否有人敲門?」例如︰幼兒哭著不停,可試試指著天空說︰「看,一隻大飛機正向著我們飛來。」又例如孩子在玩具店堅持要買東西不肯走,與其互相拉扯,不如說︰「看看,那邊有些玩具更新奇」,他的注意力被分散了而不再堅持。

二)疏導的方法

用大禹治水的方法。與其堵塞截止,不如疏導開通。例如精力充沛的飛子,與其勉強讓他靜坐溫習功課,不如讓他出外踢踢球、騎騎單車,或出外走走,再回家靜坐做功課。例如孩子喜歡拿筆亂塗,不如直接給他紙張讓他在紙上繪畫,以滿足他塗畫的興趣,比責備禁止的方法好。

三)發洩的方法

孩子喜歡動手打人,讓他鎚釘、拍皮球、或用力搓膠泥,發洩他的精力;碰到很喜歡說話的孩子,則教他唱歌、唸兒歌,或帶他到郊外、球場,讓他大叫大跳,釋放他的情緒。孩子的活動應多變化,人的成長是多方面的,整天困在家中讀書寫字,只會變成一個呆滯無生氣的孩子。因此課外活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的。

四)不理會的方法

有些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做一些不為人喜悅的行為,例如哭個不停、不肯吃飯,或做些怪動作等等。父母可試用不理會的方法,例如用掉頭不理,或若無其事的態度,孩子可能感到沒趣而作罷。

五)鼓勵讚賞的方法

微笑的讚賞,或溫柔地撫摸頭部,疼一下面頰都是一種十分美好的精神鼓勵和讚賞,這是積極的,孩子願意接受的管教方法,例如孩子把玩具放好,你能注意並讚賞地說︰「真乖」,孩子會滿足得在下次時做得更好。孩子放學回家歡天喜地拿著一幅作品給媽媽,媽媽如果欣賞地細看,微笑的表示讚賞,孩子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都會鼓勵他下一次更加努力,及更求完善。父母的鼓勵支持和積極態度,對孩子的學習及如何做人實在有太大影響了﹗

六)間接法

所謂「打貓罵狗」法,特別對內向的、自尊心極重的、敏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能接受直接的批評和指正,遇到這些孩子最好用間接法。即是用批評別人或說出別人的錯誤(其實是這位孩子並同樣犯的錯誤)來暗示,例如︰為了要孩子天天刷牙,先說「鄰居的孩子私牙齒污穢不堪,難看極了,因為不肯刷牙。」您的敏感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天天刷牙了,這總比直接地責罵他來得更有效。

七)隔離法

人是不能離群而獨立的,孩子是不願意離群獨處的,特別是4 歲以後的小孩,有時太搗亂、太頑皮了,只好試試用隔離的方法,請他站在一旁,或移開他的椅子,讓他一個安靜坐下來,當他有悔意了,才讓他繼續參加群體生活。在家裡,可請他入房間靜思(可能在房內哭鬧,用不理會的態度)這種所謂一時失去自由的方法,往往是很奏效的。

如何從小培養小朋友的正向學習態度?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喜歡學習,但孩子不會自動變得喜歡學習,需要家長慢慢薰陶孩子,一點一滴地累積的。

在互動中鼓勵孩子

孩子不會一開始就學會堅持的,父母的職責就是鼓勵孩子在過程中堅持,給予孩子對成功的憧憬,當孩子成功後父母可以跟孩子回顧以前,讓孩子感受到堅持過後才得到的寶貴成果,鼓勵他們繼續做出好行為。

給予內在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一些動力才能做好某些事情,家長應該多強調孩子所得到的、不要比較,例如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享受努力的過程、得到父母的欣賞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建立孩子內在的動力,才能讓他們發自內心地主動學習。

家長以身作則

學習無分年紀,家長也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主動學習和好奇心,例如家長可以從網上學習烹調新菜式,過程中可以向孩子表達雖然自己不懂,但自己仍然會堅持和從不同渠道中學習,即使最後可以煮得不好吃,但下次會力求進步。讓孩子從實例中看到父母對學習的主動和好奇心,比起光是言語說教有效得多。

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懂教導孩子學習的家長。愛學習是孩子的天性。要正確地教導孩子正向的學習態度,只能透過家長的堅持和不斷努力,透過不同的日常點滴,強化孩子對學習的動力。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樂於分享 父母先做模範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

烏鴉無意中檢到一塊肥皂,牠用肥皂在水池洗擦羽毛後,全身都變得香噴噴,於是打定主意,將這塊肥皂出借給其他動物使用。老鼠、兔子、小猴子和大熊都試過了,最後輪到大象。當大象洗完澡後,肥皂竟然不見了,烏鴉覺得既奇怪又焦急,還以為大象跟牠開玩笑。烏鴉一片好心,跟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好東西,最後東西卻沒有了。我們都知道,肥皂愈用愈小是必然的道理,烏鴉卻沒想到好意分享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雖然烏鴉是有點不捨得牠的肥皂,但是當牠聞到好朋友身上散發出陣陣的肥皂香,卻很開心,覺得也沒甚麼所謂了。

社會上的一孩家庭愈來愈多,加上父母工作忙,不覺地會以物質作補償,於是孩子更認為一切是自己獨享,別人碰一下也不可以。遇上這情況,父母可以怎麼辦呢?

分享的喜樂,是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實的體驗,需要歲月伴隨著許多生活事件的累積,不是一朝一夕可成,而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師長的身教。有一位在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女士,趁女兒放暑假時帶她回公司。當時,公司的人員正在處理一批捐給偏鄉地區孩子的圖書,數量大約有幾百本。

女兒問她:「媽媽,你要捐那麼多書啊?那麼多書可以賣很多錢呢!這樣妳損失可大了,捐少一點不可以嗎?」那位女士回答說:「沒有人規定我要捐多少,也沒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願意的。妳在擔心甚麼呢?」小女孩說:「我怕妳把書都捐光了,我們損失太多,自己就沒錢囉!」「那麼,都不捐了,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們有沒有錢買書看呀?」做媽媽的故意逗女兒。女孩急急的澄清立場:「我不是說都不捐,是要你捐少一點啦!有一些書可以留著以後再慢慢捐嘛!」「以後是甚麼時候呢?」媽媽問,但女孩答不上來。

做編輯的媽媽跟她說:「女兒,如果我將這些書拿去賣錢,賺了錢,我和我們的家人當然開心。但是現在我把書捐出去,會有很多孩子因為有書看而高興,我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些書可能讓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的想法,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夢想,我的開心就不是用錢可以算得出來的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關心和幫助別人,自然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筆者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住了很多人,就像粵語長片裡說的「一樓十四伙」。雖然人多自然多磨擦,但鄰居都習慣做了好吃的點心就分給大家嚐嚐,還有在日常生活中互借油鹽醬醋等日常用品,這些小事都培養了我們一輩的分享意識。

「樂於分享」重在強調一個「樂」字,為能夠與他人分享而感到由衷的歡樂。只有真正寬容、大方和熱心的人,才會樂於與他人分享,也只有真正自信、善良和胸懷寬廣的人才會樂於這樣做。換句話說,如果孩子能夠做到真正地樂於分享,他們也就擁有了上述所有的寶貴氣質,這比好成績更重要。

雙管齊下 孩子學得更快更好

撰文:教育專家羅煦鈞校長

我們都明白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學習的速度都會不同。但如果有方法可以令孩子學得更快、更好,一定是家長以至老師都樂於見到的。如何讓小朋友學得更快更好,亦正是不少學者研究的課題。

其中一個影響孩子學習速度的關鍵,是他有多少的已有知識。已有知識即是孩子曾經學過,並且已經掌握了的知識,除了是他從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得到的知識亦是其中的一部分。

學習如搭棚 逐步打好基礎
近代被受重視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 (Lev Vygotsky) 認為,學習的過程就像建構「鷹架」一樣,都是由低至高、由小至大,用一根一根的金屬棒逐步搭建而成的。所謂「鷹架」,相當於中國人所建搭的棚架。當然,搭棚用的卻是竹枝。

用搭棚來形容學習,可以為我們帶來好幾個啓示。首先,打好基礎是重要的;其次,學習要一步一步來,假如一味求快而忽視了某些環節,知識亦不會牢固。再者,只要按步就班地努力學習,一定會累積得愈來愈多的知識。還有,不同人可以搭出不同形狀的竹棚,而知識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

只要明白了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已有知識就像已經搭起來的竹棚,而新的知識就是在已經存在的竹棚上再加高和加大。已有知識愈多愈可靠,學習新事物就愈容易,不需要再顧東顧西,學習速度也就更快。

善用空餘時間 擴闊知識範圍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內容和所用時間分別不會很大,所以善用空餘時間,對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便變得相對重要了。善用空餘時間並不等於多參加幾個訓練班或多做幾本補充,反而由於學校已經提供的全面而有系統的課程,空餘時間就更應該著重開拓更闊的知識範圍,讓「竹棚」的基礎變得更寬闊。

看圖書、參觀博物館和展覽會、到自然教育徑旅行等,都能讓孩子增廣見聞,擴闊知識範圍。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擁有多一點主導權,選擇做他喜歡做的事。讓小朋友有選擇的空間,亦可以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律和責任感,這對他的未來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