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025

分類
家長園地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202510_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202510_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分類
家長園地

重拾家長信心

202510_重拾家長信心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區家樑

2012 年,是香港中學會考文憑試的第一年。兩年前,對於中三學生們及家長如何面對選科及升學的問題,筆者已十分憂心。當年今日,有學生及家長選擇離場,升學外地。當然大部分的學生及家長都需要面對轉變,而我只能在有限的公開資料及分析中為他們引路。對於我和其中一位家長而言,這是一條信心之路。

這位家長曾在這兩年間不斷問關於新學制及考試的問題,其實他每次都上網更新最新的學制資料,並已成為專家了,仍不斷問老師及社工他對子女的支援及教導是否恰當。相處日久,筆者發現他其實是一位好爸爸,只是對兒子沒有信心,而且他對自己的管教能力亦失去信心。

因為他的信心建立在兒子的成績之上,行為之中,家居之內。筆者說的成績及行為,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是考試成績及兒子平日的溫習態度。那麼家居之內呢?由於這位好爸爸的工作時間長,每天都要晚上 9 時後才回家,正是晚飯的時間。在言談中,他常提及回家看到兒子故作輕鬆,追看電視劇的情況。結果,他對兒子的了解和教導就只有在家居之內了,並對兒子表達在學校學習及課後補習的情況就投了不信任票。

202510_重拾家長信心

結果「你可不可以讓我看到你用功讀書呢?」就成為這位爸爸的口頭禪。雖然兒子心裡很想向父親解釋:「我每天由上課到深夜都努力做功課,難道連中場休息也不可以嗎?」但是,他口中卻回應道:「哦」,令這位父親的心中就只有無奈的憂慮。

 「信心」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成績進步了,分數高了,自然就有信心。但是,已成事實的事情又何需信心呢?我們生活中的信心,部分由親身經驗所轉化,但是真正的「信心」是事情未發生之前,對事情還有希望及良好的意願。不要小看一句「以你的能力,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在成績不如理想的時候,即使淡淡的一句說話,亦足以使孩子重拾自信,動力倍增。被別人信任是增強正面行為的元素之一,用正面的鼓勵字句表達你良好的意願,會為兒子帶來希望。在工作的還境中,你的上司及客戶對你工作的認同及信任,已足夠讓你回家有輕鬆的心情。而兒子等待爸爸的期盼是「想跟你安靜地吃一頓飯」,這是一個 16 歲的高中生哭著說的。

各位親愛的家長,你們是看顧子女成長的見證人,他們不是一出生就失敗的。在過去的十數寒暑中,你們使孩子成功地出生、長大及學習。他們努力地轉身、走路及上課,這是你們成功的印記,「以你們的能力,還可以發揮得更好」。請重拾對自己及他們的「信心」,不要放棄。